本文转自:中国消费者报
有车主抱怨“不出险保费不降反升”
新能源车投保贵问题仍待解
作者:聂国春/文 吴博峰/摄
图:新能源车保费高低备受消费者关注。吴博峰/摄
■本报记者 聂国春 近日,各大险企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头部险企的新能源车险逐步走出承保亏损实现盈利,行业赔付率同步改善,新能源车险“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现象正在改变。
“未来3年左右,新能源车险可能实现行业性盈利,原因在于维修成本降低、出险率和赔付率下降、险企定价能力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
头部险企实现盈利 近些年,新能源车险连年亏损。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达109%、承保亏损67亿元;2024年,中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
不过,这种局面在今年上半年出现转机。最先披露半年报的中国平安称,上半年,平安产险承保新能源车575万辆,同比增长49.3%,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6.2%,市场份额27.6%,实现当期新能源车险业务承保盈利,且成本呈现持续优化趋势。
同样盈利的还有太保产险。中国太保副总裁俞斌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新能源车险总体经营情况较好,已经进入盈利空间。而2024年就实现家用新能源车承保盈利的人保财险,上半年承保车辆数量同比增长约36.8%,实现了承保利润提升。
除了头部险企,比亚迪财险上半年也实现扭亏为盈。数据显示,上半年,比亚迪财险实现净利润3134.59万元,综合成本率已降至101.23%,综合赔付率降至95.13%。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部分头部险企新能源车险业务实现承保盈利,但商用车还处于亏损状态。俞斌表示:“家用车的综合成本率比较理想,商用车的综合成本率仍超过100%。”
据记者了解,在头部险企迎来承保盈利曙光的同时,行业经营状况也明显改善。上半年,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1.44%,已结赔款同比增长33.32%,已结赔款增速低于保费增速8.12个百分点,改变了2024年签单保费和已结赔付额增速“倒挂”的情况。
多方协同化解困局 头部险企为何能实现盈利?在车险业内人士看来,这是政策引导、技术进步与险企自身加强创新等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等4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从数据共享、维修标准、费率厘定、产业协同等方面推动行业提质增效。根据指导意见,保险行业在今年年初建立了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推出“车险好投保”平台,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常规渠道遇到投保困难的新能源车用户。
与此同时,险企也在发挥自身优势。比亚迪财险探索出拆件维修的降本路径,能够取代新能源车“碰一下动全身”的高维修费用路径,实现降本30%;平安产险则聚焦新能源车风险减量服务,协同车企挖掘出险场景、优化车型设计,通过好车主平台精准推送安全指引与风险提示;太保产险采取的策略包括跟主机厂强化全面合作,降低赔付成本,同时利用数据优化风险选择;人保财险主打定价能力,目前已组建百余人的新能源车风险定价专业团队,确保定价的精准性和专业性,在数据方面依托1.35亿条的数据,为精准定价提供坚实支撑,在模型方面引入环境、车辆、驾驶人等动静态定价因子,提升车险风险识别能力。
在郭金龙看来,实现精准定价和风险管控,是新能源车险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他建议,应推动车企与险企深度合作,让险企参与汽车行业生态的构建;政府部门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更多适合新能源车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管理,提高定价准确性,并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来降低成本。
对此,已有地方监管部门进行尝试。9月12日,安徽省金融监管局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安徽省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实现新能源汽车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丰富商业车险产品以及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等。
保费偏高问题仍存 尽管行业正迎来盈利曙光,但社交媒体上关于新能源车险的吐槽仍有不少。记者在其中看到,有新能源车主抱怨“不出险保费不降反升”,还有车主吐槽“10万元以内的新能源车,和20万元以上的燃油车保费相当”。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约21%,其中纯电车每年保费平均比燃油车贵1687元,约为燃油车的1.8倍。对此,中国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认为,维修成本高、出险率高和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车辆风险错配是主要原因。
如何破解投保贵的问题?上述两项意见均提到,研究在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内优化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及规则,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风险为基础的费率形成机制。
广西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教授唐金成认为,应积极创新新能源车保险产品。针对新能源车电池,可以开发独立的保险产品,如电池产品责任险、电池残值保险和电池损失险等,也可以为“车电分离”模式设计专属新能源车保险方案。同时,险企要积极与汽车制造企业合作,联手解决新能源车维修费高的问题。此外,要积极探索在新能源车和具备条件的传统汽车中,开发机动车辆里程保险(UBI)等创新保险产品。
新能源车险经营已经出现向好趋势,但短期内价格相对较贵、保险公司经营综合成本率较高的现状还将持续。这种情况下,新能源车主该如何投保呢?
记者注意到,9月以来,云南省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新能源网约车机动车险投保指引,江西、河北廊坊保险行业协会也相继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投保指引。相关协会指出,保险行业对符合承保条件的新能源车实行交强险“应保尽保”,商业险“愿保尽保”原则,线上便捷投保可选择“车险好投保”平台,线下可至各大财险公司网点办理。如遇到无理拒保或设置障碍,可向监管部门投诉。值得注意的是,网约车投保时必须如实告知保险公司车辆用于营运,这是计算正确保费和确保保单有效的关键,隐瞒可能导致理赔被拒或保单失效。
行业专家建议,车主可依据自身用车场景与需求差异,选择不同类型的车险保障方案。例如,驾驶频率较低、行驶路线固定且驾驶技术熟练的车主,可选择基础保障,以交强险和100万元左右的第三者责任险为主;风险偏好中性的车主群体,可以在此基础上叠加车损险,并提升第三者责任险保额至200万元;新车车主、驾驶技术尚不成熟者或风险厌恶型用户,推荐全方位高保额保障。此外,对车龄超过5年且超出主机厂质保期的车型,建议加购三电系统延保产品,以覆盖核心部件老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