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车险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近期发布的行业数据显示,头部险企新能源车险业务逐步扭转亏损局面,部分公司已实现承保盈利,这一转变标志着困扰行业多年的“车主喊贵、险企喊亏”困局迎来破局契机。
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统计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达109%,行业整体亏损67亿元。但2025年上半年形势发生显著变化:平安产险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6.2%,实现当期承保盈利;太保产险新能源车险业务进入盈利区间;人保财险家用新能源车板块承保利润持续提升;比亚迪财险综合成本率降至101.23%,净利润达3134.59万元。不过,商用车险领域仍面临挑战,多家险企负责人坦言,家用车型综合成本率已趋合理,但商用车板块成本率仍超100%。
政策引导与技术革新成为破局关键。今年初四部门联合出台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上线“车险好投保”平台解决投保难问题。险企层面,比亚迪财险通过拆件维修模式降低维修成本30%;平安产险开发风险减量服务,与车企共建出险场景数据库;太保产险深化主机厂合作,利用数据优化风险筛选;人保财险组建百人定价团队,依托1.35亿条数据构建动态定价模型,引入环境、车辆、驾驶人等20余个定价因子。
行业盈利曙光初现的同时,消费者对保费的质疑仍未消散。社交媒体上,“不出险保费反升”“10万元新能源车保费堪比20万元燃油车”等吐槽频现。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平均保费较燃油车高21%,纯电车型年保费高出燃油车1687元。精算机构分析指出,维修成本高、出险频率高、风险定价错配是主要成因。某新能源车主反映,其车辆连续两年未出险,但今年保费仍上涨8%,而同价位燃油车保费下降5%。
针对定价难题,多地监管部门展开探索。安徽省七部门联合发布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平台,推动数据跨行业共享,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广西大学保险学教授唐金成建议,开发电池责任险、残值险等专属产品,设计“车电分离”保险方案,推广UBI里程保险等创新产品。他特别指出,险企与车企共建维修标准体系,可有效破解维修成本居高不下难题。
在投保指引方面,云南、江西、河北廊坊等地保险行业协会陆续发布操作规范,强调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车实行交强险“应保尽保”、商业险“愿保尽保”。车主可通过“车险好投保”平台线上投保,或前往财险公司网点办理。监管部门特别提醒,网约车等营运车辆投保时须如实告知用途,隐瞒信息可能导致理赔纠纷。对于车险选择,专家建议驾驶频率低的车主可选基础保障方案,新车或风险厌恶型用户宜选择高保额全险,车龄超5年的车辆建议加购三电系统延保产品。
随着维修成本下降、出险率降低和定价能力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预测,新能源车险行业有望在3年内实现整体盈利。但现阶段,保费偏高与经营成本居高的矛盾仍需持续破解,这需要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