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车车
排版|小西
智能手机正式进入 8000mAh 大电池时代!
4 月 18 日,荣耀 Power 开售,亦打响了“第三次创业”首场战役。
但问题是,还有多少消费者会选择荣耀?这是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新品发布会次日,IDC 数据同步出炉:2025 年一季度,荣耀在国内市场跌出前五,成为“ Others ”。
▲图源 / 小红书截图
智能手机厂商历经十余年鏖战,没有消灭彼此,相反还在 2025 年上演一场新的排位赛拉锯战,紧张的气氛丝毫不逊色于旁边的新能源汽车赛道。
对荣耀来说,AI 影像、卫星通信等功能仍未脱离 " 跟随式创新 " 的窠臼,如果说新能源汽车行业每年都有人倒下,智能手机厂商也会如此吗?荣耀掉队,问题又究竟出现在哪里?
| 过山车之后,荣耀失速 |
成立于 2013 年的荣耀曾在华为的加持下一路狂飙,份额直指中国市场第二。
转折发生在 2020 年底,华为于当年 11 月宣布出售荣耀。
失去大树不好乘凉,荣耀不得不进行第二次创业,彼时其市场份额仅剩 3%。
不过,赵明很快稳定了军心,借助华为留下的班子和渠道体系,荣耀迅速填补华为断供后的市场真空,并在 2024 年第一季度以 17.1% 的市场份额拿下国内第一,出货量同比增长 13.2%。
紧接着的第二次转折,始于 2024 年第二季度。
从该季度起,荣耀一路狂跌不止,Canalys 数据显示,从全年看,2024 年荣耀在中国市场出货量约为 4220 万台,下滑 3%,仅位列第五,第四季度甚至跌出前五,失落正在加速度。
这样的趋势在今年丝毫没有改善之势,一季度,荣耀直接在最新的国内主流手机厂商排行榜上不见踪影;与之相反的是,整个手机行业的复苏已是大概率事件,今年 Q1 智能手机出货量达 7160 万台,同比增长 3.3%,但春天不属于每一个人,至少不包括荣耀,除了它,每个国产厂商都在“涨”。
即便是“老大哥”华为,去年出货量也同比暴增 37%,份额攀升至市场第二,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华为市场份额亦同比扩大 1 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最大的输家属于荣耀。
而排位赛上的位置变化导致的管理层震荡随之而来,余承东亲自挑选的荣耀 CEO 赵明在 1 月宣布离职,随后诸多高管一并出走,被外界视为荣耀启动 IPO 背景下一大“黑天鹅”事件。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场过山车式的命运转折,背后不仅是众所周知的华为的“虹吸效应”,更藏着荣耀自身的战略迷失。
| 短板暴露,荣耀滑落有迹可循 |
荣耀份额下滑的原因很明显,华为的回归是避不开的因素。
“原先荣耀的出货占比占我们很大部分,自去年以来,特别是华为 nova13 系列的上市,直接积压了荣耀数字系列等重点机型的空间”,来自东部某大省的经销商表示。
但份额跌落真相不止外部因素这么简单,在智能手机行业,产品、渠道、零售等内在因素,及其这些背后的团队操盘能力,是决定品牌崛起、下跌的必然因素。
这第一点,就是打造产品的能力,在这方面荣耀算不上特别优秀。
在手机行业,有一种称之为 GTM 的角色,负责产品的从立项到定价再产供销服的全流程环节,而早期借助华为留下的班底,荣耀也曾推出过在业内颇有成绩的机子,中端市场也一度是荣耀的“基本盘”(4K 以下在某些大省占出货量近 60%)。
以防摔著称的 X50 为例,该机型虽被网友称像极了华为的某款机型,但其依然在荣耀颇有下滑势头之际的 24 年二三季度,位居 1500-2000 元价位段份额第二,累计销量突破 1500 万台,单品销量更是排行安卓同品类第一。
去年 10 月上市的 X60 没有延续上一代的辉煌,究其原因,除了竞品迅速模仿和补齐该档位的产品卖点外,荣耀自身的 GMT 操盘是主因,即对核心机型爆品的升级和产品规划,缺乏足够的提升。
比如,荣耀 X60 搭载天玑 7025-Ultra 处理器,安兔兔跑分 45 万左右,荣耀 X50 搭载骁龙 6Gen1 处理器,安兔兔跑分 60 万左右,相比之下退却明显;在给零售商的利润方面,X50 低配版有将近 300,X60 下滑到 250 左右,换句话说,性能提升不明显,零售商的获利空间却实实在在变窄。
“在去年四五月份,X50 几乎是抢手货,到今年同一时间,X60 系列显得冷寂得多”,一些经销商表示。
即便是被前 CEO 赵明称之为史上最强数字系列的荣耀 300,为了赢得竞争,也不得不在上市不到两三月后进行调价,直接把零售价下调至 2000 元,而华为 nova13 系列却始终保持较为稳定的中高端价格定位。
旗舰方面,荣耀在国内市场并无太大起色,曾将 AI 智能体作为一大卖点的 Magic7 系列的,首销后市场成绩平平,根源在于,荣耀芯片研发、系统优化等核心技术储备相对薄弱,AI、护眼屏等技术领域微小的优势亦不足以支撑其高端化战略。
种种迹象表明,荣耀打造产品的能力不太具备连贯性,既有 X50 的防摔和新品 Power 的大电池这类亮点,也有中高端产品略显不足的暗点。
操盘不足的另外一方面,是荣耀线下零售能力的短板。
考虑到中国智能手机行业有将近六成在线下,零售阵地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过去三年,华为在困难时期,尚能持续深耕渠道的真实能力建设,并下大力气同经销商建设了一批又一批体验店。
但是过去三四年时间,华为留出了空窗时间,荣耀也未快速建立起与其市场排名相对应的零售能力。
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为例,通过地图可以发现,荣耀的体验店数量不到 200 家,华为和小米则有三四百家。这些体验店多是头部商(华为头部为金种子、368 等,荣耀为 SPK 等)所开,在同一个商圈,别的品牌占据核心位置后,其他品牌很难有进入优势。
这个道理在综合厅也是,大多主流营业厅的主推是华为,至于其他品牌,能卖多少是多少。还有些经销商的做法是:让他们自己玩。或者给这些品牌抛货以冲量,这一点在行业内不算是秘密。
即便是在下沉市场,也被 OV 牢牢地占据了主导,还是以浙江为例,很多 OV 夫妻老婆店面都捆绑 OV 每个月十几台到四五十台的销量任务(与社保等挂钩),当一个店面每个月的销售容量有限时,有捆绑更深利益的品牌自然会成为首推,这对没有太多抓手的荣耀来说,是零售上的劣势。
渠道建设缺乏中流砥柱,亦对荣耀不利。
在通信行业,华为与荣耀还有其他品牌几乎是高度重合,2024 年华为启动“头部商份额登顶计划”后,原荣耀渠道商纷纷转投华为,导致荣耀线下出货量明显减少,从今年一季度荣耀的排名成为“其他”,也可以推断,头部商的“倒戈”现象不可避免。
倒戈背后,荣耀需要反思自身对商的利润贡献和管理问题,比如,一些地方为冲量向渠道压货,经常造成渠道的超高库存。
以荣耀 200 系列为例,在某些大省,为了给荣耀 300 让路,完成相应任务,渠道商不得不完成大批量提货,至于后面,则可能有老品流速下降、虚假激活、调价调保等问题而造成亏损。
由此带来另一个结果是,一些核心商集中抛货,致使产品价格不稳,二级市场荣耀的产品保值率不算高,价格下跌厉害,反过来又影响了小渠道的利润和销量。虽然在行业内每个品牌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情况,但考虑到荣耀零售能力的短板,其危险性显然更大。
另外,一些小商要覆盖高端产品,荣耀过于华为式的分货操盘和覆盖逻辑,导致一些小商拿不到想要的货,渠道合作粘性也可能会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