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丽水日报
本报记者 张李杨
遂昌新路湾镇的田埂旁,全自动育秧流水线的机械臂快速舞动,不远处,传来钓虾少年的欢笑声。这场“稻虾轮作”实践,是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求平衡的智慧探索——科技赋能不是对传统的简单替代,而是对土地价值的多维唤醒。
在这里,养殖的小龙虾超越了单一农产品属性。钓竿在稻田边划出优美弧线,烹饪的香气弥漫乡野,原本的生产空间被重新定义为情感消费的载体。机械流水线的高效运转,解构了“面朝黄土”的传统宿命,农民通过手机轻点就能调度插秧服务。这些场景揭示着现代农业的核心命题:科技必须服务于人的多重需求,既解放生产力,更释放土地的生态与人文价值。
自动化育秧系统与露天秧田的“双轨制”实践更具象征意义。恒温暗室催生秧苗后仍需回归自然练兵,恰如乡村振兴的根本逻辑——无人机可以飞越田野,但作物根系必须深扎土壤;屏幕能传递数据,而五谷丰登最终取决于阳光雨露。科技与乡土经验在此形成共生关系,共同守护着农耕文明的韧性根基。
真正的农业现代化,既接纳机械的精密,也保留泥土的温度;既追求产量效益,也呵护田间的童声笑语。随着钓竿与机械臂在绿浪中和谐共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欣欣向荣的农业图景,也是一个传统产业在时代浪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现代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