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共话AI赋能教育新未来

开说 | 拓荒牛·15小时前

近日,一场主题为“AI教学 未来已来”的“天立启鸣AI学伴”大模型应用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众多教育领域大咖齐聚一堂,围绕AI与教育融合的前沿趋势、实践挑战及未来愿景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

大咖洞见

AI如何重塑教育生态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石中英指出,在政策推动、技术赋能和学校需求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近两年来,我国大中小学校也都把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引擎。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一个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未来教育与学习新体系正在逐渐孕育和快速裂变之中,带来了“知识”“学习”“教学”“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这些基础教育概念以及基本教育关系的重构,深刻地改变着工业化时代以来所形成的以标准化、统一化和精英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格局,一个以个性化、多样化、弹性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教育新体系已经初露端倪。

当谈及AI融入校园的核心议题,北京市玉渊潭中学执行校长马耀国介绍了该校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实践成果。该校成立未来新质教育研究中心,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场景应用,通过跨学科融合实验室推动学生创新成长,以技术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马耀国强调AI赋能教育要以德为基,更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成长。

马耀国表示,通过AI体育、AI备课、AI心理等10个AI场景化应用,北京市玉渊潭中学正在构建五育融合的数字化生态。“技术必须以德为基,”他强调,“我们坚持‘一生一策’,以学生德育成长为主轴,以技术赋能为支撑,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天立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罗实直言:“教育的破局之道在‘规模化资源’与‘个性化成长’的交汇点。”启鸣AI学伴大模型通过“4A训练法”和“一生一案”学习路径,让偏远地区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国际视野

全球AI教育趋势与中国路径

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东升从全球视角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已呈现“技术深度融合”“教育公平导向”“人才能力重构”三大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从教学辅助走向核心,各国也越发重视利用数字技术缩小教育差距。同时,对批判性思维、数字化素养等复合型人才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重点。

“在经验借鉴方面,新加坡的系统化顶层设计、芬兰的前瞻性数字素养培育以及欧盟完善的伦理规范建设,都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参考。”张东升表示。

在探讨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及发展“AI校园”的独特优势时,张东升表示,中国具备全产业链技术支撑、庞大教育体系沉淀的海量数据以及产教融合的行业模式等优势。要更好地结合国际经验与国情,需坚持立德树人,吸收国际成熟教育质量监测方法,并注重融合创新,研发适合中国教育特点的解决方案。

“在未来,我们也将在促进中外教育数字化交流合作方面发力,通过搭建交流平台、组织专业培训、开展项目合作等举措,助力国内学校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张东升如是表示。

未来已来

AI将催生教育新范式

专家们一致认为,AI正推动教育目标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共生”转型。张东升预言,未来将形成“数字公民素养+算法伦理+人机协作”的人才能力矩阵;吴玮杰则描绘人类教师+AI导师的“双师课堂”、VR跨国协作学习等创新场景。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吴玮杰表示,传统教育模式受制于人力物力等限制,存在着“一刀切”的特征。“天立启鸣AI学伴大模型”正是基于深刻洞察这一痛点,并且结合前沿大模型技术,为解决教育个性化问题提供了极具实践意义的案例。

目前,作为通过国家备案并在国内首先规模化落地校园的AI大模型,启鸣AI学伴大模型已在107所学校、25万师生中实践验证。“下一步,我们将开放智慧生态,推动行业协同进化。”四川启鸣达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永强透露。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监事长、教育数字人推进工作组组长张少刚表示,学校教育的汇聚点在课堂,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课堂始终是教育变革的主阵地。天立国际集团聚焦课堂变革,经过25万师生、百余所学校的实践孕育,推出“天立AI启鸣学伴”。天立国际集团的尝试,打破“数据孤岛”,打破“人机对立”,打破“学段割裂”,让人工智能真正融入课堂。

如今,随着AI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创新,未来教育将朝着更加个性化、高效化、公平化的方向迈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