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如果把各地的新物产绘制在一张中国地图上,就会发现中国农业的版图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云南因为气候类型多样、地貌环境丰富,成了新特产最多的省份,夏威夷果、牛油果、蓝莓都在这里大面积种植;而离海最远的大西北则可以进行海鲜水产养殖,甘肃张掖和内蒙古鄂尔多斯早已实现了南美白对虾的量产;每年九月,在黑龙江都会上演令人赞叹的收获场景——收割机从水面驶过,一颗颗深红色的“宝石”蔓越莓脱离藤蔓,浮出水面。
昔日的“舶来品”如今在中国不仅落地生根,更以世界级产量征服全球市场。它们究竟是怎样完成从无到有,再到“世界级规模”?这些特色产业走出了怎样的发展之路?跟随记者镜头,来看一粒鱼子酱的“环球之旅”。
鱼子酱体验中心:
318国道最“鲜”打卡点
318国道四川雅安天全服务区是进藏路上的必经地,今年暑期,这里悄悄解锁了新玩法,一座藏着“全球14%”秘密的鱼子酱体验中心正式向游客开放。
总台记者 郭嘉:我现在是在318国道上的雅安天全服务区,这处进藏路上的必经网红打卡点,最近又整了个新活。这座天桥的造型是不是特别像一条跃水而出的鲟鱼?它的一头连着高速旁的网红服务区,另一头,就是今天刚揭开面纱的G318旅行博物馆的鱼子酱体验中心。在进藏的必经之地上专门为鱼子酱建一座体验中心,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超乎想象?为什么是在天全?为什么是鱼子酱?
这座藏在318国道上的博物馆,刚开业就成了游客进藏路上的“惊喜站”。但比这些更让人好奇的,是这座深山里的小县城,是怎么产出全球14%的鱼子酱?其实答案并不远。顺着鲟鱼天桥向深处走,那些让全球餐桌点头的鲜味,那些让各地游客惊叹的“本土底气”,源头就在不远处的鱼池里。
改写世界美食地图
从鱼子酱看中国产业链
四川省雅安市的天全县地处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位于二郎山东麓,邛崃山系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县海拔最高点与海拔最低点落差455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4.15%。这里如何成为全球重要的鱼子酱产业基地?鱼子酱是怎样成为中国新特产的?总台记者带你去四川天全实地探访↓↓↓
小县城如何“承包”
全球14%鱼子酱
从夏季高温和暴雨天的应急防护,到“共享鱼池”里乡亲们的协作养护和生产线的精准加工,这座四川深山里的小县城,是如何“承包”了全球14%的鱼子酱?
鲟鱼为啥偏偏选中
四川天全当“老家”?
一般来说,普通鱼对水质要求可能是“干净就行”,但鲟鱼堪称“水中贵族”,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它们老家原本在欧洲、大洋洲的河流里,后来为啥跑到四川深山?
四川雅安天全鱼子酱基地工作人员 曾柄瑞:我们现在在基地水源地的思经河的上游,这个地方是处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的地带,所以来自高原的雪水从这里流下来,第一个就是这里的水非常清澈,所以水质非常好;第二鲟鱼是一种冷水性的鱼,这边的雪水温度很低,每年的波动不大,所以是一个生长鲟鱼的万里挑一的理想环境。简单说,这里的高山冰雪融水就像是为鲟鱼量身定做的“天然别墅”。不仅如此,当地还有政府扶持的“共享鱼池”政策,乡亲们靠养鲟鱼增收,每天给它们测水质、配饲料,把它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在这儿,鲟鱼可比在野外安全多了,自然愿意“定居”。
人工养殖的鱼子酱,
和野生的有啥不一样?
出于对野生鲟鱼的保护,现在咱们吃的鱼子酱基本都是人工养殖的了,可别觉得“人工”就差了,这里面的讲究可多了。一般来说,鲟鱼需要养殖7年以上才能达到性成熟,取籽还要等更长时间。而为了保证鱼子酱的新鲜度和品质,从捕捞到取籽、清洗、腌制的整个过程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这对工艺的精准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四川雅安天全鱼子酱基地工作人员 曾柄瑞:这一系列的生产加工环节,我们要控制在15分钟之内去完成,一切都是为了尽可能减少霉菌、细菌等滋生,来保证鱼子酱的安全和美味。从15年的耐心养殖,到15分钟的精准加工,天全产出的鱼子酱颗颗饱满,还带着山泉水的清甜味。一开始,它只是成都餐厅里的“新面孔”,后来悄悄上了北上广的餐桌。更让人惊喜的是,连新加坡、德国的星级酒店菜单上,都印着“四川天全鱼子酱”的名字。
这一切的背后,藏着中国山水的馈赠,更藏着中国人把“洋特产”变成“本土名片”的巧思。下次再吃鱼子酱的时候,不妨看看产地标签,说不定你面前的珍馐美味,就带着四川这座小县城的山水味。
解锁鲟鱼鱼子酱花式吃法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鱼子酱总带着“高冷”范儿,通常出现在西餐厅。但实际上,它的吃法早就有了新变化。它既能融入甜品,碰撞出甜咸交织的滋味,还能和传统中餐结合,玩出意想不到的新花样。
第一站,就在繁忙的318国道天全服务区。刚走进这里鱼子酱体验中心的甜品区,鱼子酱冰激凌和酸奶就成了游客手里的“打卡神器”。黑色的鱼子酱颗粒撒在奶白的冰激凌上,或拌进浓稠的酸奶里,光看颜值就足够新奇。
如果说服务区里的甜品是鱼子酱“接地气”的初次尝试,那么在成都的这家中餐厅里,这种融合则玩出了更大胆的花样。在这里,鱼子酱能和四川担担面的麻辣纠缠,能和广式烧鹅、烧肉的油香碰撞,甚至能悄悄点缀在一盘鸡油饭的温润里。
从烧鹅的油香到担担面的麻辣,鱼子酱在中餐里的适配度远比想象中更高。这些看似大胆的创新,背后藏着两重底气:天全稳定的鱼子酱产量,让餐厅敢放开手脚尝试;而中餐兼收并蓄的特质,又让鱼子酱找到了新的舞台。当它和传统中餐成为朋友,甚至跟着中餐一起走向世界餐桌时,这颗来自四川的“黑珍珠”,才算真正在全球食客的舌尖上扎了根。
四川成都某餐厅中餐行政总厨 苏候平:鱼子酱是西方非常传统的一个食材,客人的认知度是非常高的,我们现在把它应用到中餐里面,是让我们中餐本土的菜系,更好走向全世界。从旅途中的一碗创意甜品,到中餐厅里的惊艳融合,鱼子酱的吃法越来越多,其实是因为它离我们越来越近。当天全的养殖池贡献着全球14%的鱼子酱年产量,当曾经的“高端奢侈品”化作可亲可尝的“日常滋味”与“文旅名片”,这便是“中国新特产”最动人的模样:既有世界级的品质,更散发着浓郁的烟火气与创新活力。
鱼子酱,这个曾和鹅肝、松露被欧洲人并称为“世界三大珍馐”的高端食材,如今也贴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签。中国结合自身特长,形成规模优势,参与到了全球食品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当中,让新特产走出产地,可以被世界享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