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道枢纽糖料蔗良种繁育及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
可容纳5000名建设者的“运河小镇”依山傍水。
在平陆运河的两岸,一场生态实践正在生动上演,构筑起长长的绿色廊道。数亿立方米土石方,经过科学规划和创新利用,成功实现从工程弃料到生态资源的转变。
它们有的铺展成阡陌纵横的沃野,滋养着甜蜜的甘蔗与瓜果;有的垒筑起设施完善的“运河小镇”,为建设者们构建温馨家园;还有的融入两岸绿意,化作苍翠逶迤的生态长廊,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盎然生机。
这条承载着创新智慧的绿色廊道,正在八桂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生态与经济交融共生的美丽画卷,每一株破土而出的新苗,都在诉说着可持续发展的动人故事。在这里,平陆运河不仅编织起通江达海的交通网络,也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篇。
工程“废料”
变成发展“原料”
站在马道枢纽一号观测台俯瞰,60余米深的巨型基坑内数百台设备昼夜不停运转,工程车辆川流不息,建设者忙碌的身影与恢宏的施工场景共同勾勒出壮美的建设画卷。
作为平陆运河第一梯级枢纽,马道枢纽这座世界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已展现雄姿,而这项超级工程背后,一场关于土石方“变废为宝”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推进。
在平陆运河建设调度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实时跃动着3.15亿立方米土石方的综合利用数据。“通过优化设计,土石方开挖总量减少了2400万立方米,目前已开挖的约2.9亿立方米已实现充分利用。”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驻点工程师钟林斌介绍道。
为确保每一方土石都能发挥最大效益,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的土地,制定了差异化的表土剥离方案,精准设定适宜的剥离厚度。剥离出的优质表土被集中存放于指定表土剥离区,为后续的生态绿化和土地复垦工作储备了宝贵的资源。
“我们确立了土石方综合利用‘总体平衡、保本微利’的目标,创新采用工程利用、抬填造地、园区回填、绿色建材等七大利用途径。”说起这些创新举措,钟林斌如数家珍,特别是最具突破性的抬填造地技术。
钟林斌详细解释说,在严格遵守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的政策技术要求下,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已累计利用超1.8亿立方米的土石方,对沿线山谷、沟壑等区域进行抬升和填充,将原本难以利用的地形改造成大规模连片耕地,既妥善解决了工程弃土问题,又新增了宝贵的耕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从弃土堆存到沃野再造,平陆运河以系统谋划和科技赋能将“愚公移山”的古老智慧注入了现代绿色发展理念。
在这里,每一方土石都被赋予新的使命,生态保护同样贯穿始终。
运河两岸新植的绿意为野生动物筑起家园,32.3公顷异地修复的红树林与精心设计的动物通道共同守护生物多样性;36株古树在科学迁移后焕发新生,128株原址古木通过智能监测得到精心呵护;抛石护坡、格构植草等生态设计让表土保护率达到97.6%……
运河“沃土”
孕育甜蜜产业
从马道枢纽出发,沿着蜿蜒的临时便道驾车约8分钟,便可以看到一片群山环绕的蔗田。130余亩甘蔗排列整齐,微风拂过,蔗叶如翠浪翻涌,沙沙声响不绝于耳。
“目前甘蔗长势非常好。”钦州市灵山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董志艺笑容满面地从甘蔗林间穿出,脸上汗水涔涔。
这片山坳里的蔗田,是马道枢纽糖料蔗良种繁育及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的头茬“种子选手”,于今年3月27日开始种植。经过精心培育,首批“运河甘蔗”已长到近两米高,株株粗壮、茎节分明。
3000亩的园区场地,源自运河建设转运的土石方。工作人员按照平陆运河土地复垦实施方案,在糖料蔗种植前先在场上覆盖运河沿线剥离表土,再经农耕机翻耕起垄、有机肥滋养,最终将工程用地变成沃土良田。
摇曳的绿浪背后,藏着更深远的产业谋划。今年12月,甘蔗将进入收获期,预计亩产可达8.5吨。第一批糖料蔗将化身“数据先锋”,为规模化种植、技术推广提供关键支撑。董志艺介绍,示范园将配套建设科研实验室、脱毒种苗工厂等,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糖料蔗现代科技生产基地和脱毒种苗基地。
而此时,在位于马道枢纽产业园区内的土石方抬填造地种植示范基地,运河畔的“甜蜜事业”已经结出丰硕果实。
广西大学团队以运河沿线的工程低肥力土石方堆存场复垦为研究对象,经过近两年实践,已探索出冬种番茄、春秋两季种植哈密瓜的高效轮作模式。基地培育的新品种网纹甜瓜、小番茄甜度远超其他品种,上市后深受消费者青睐。
平陆运河的土石方演绎的“就地转化+现代农业”创新组合,已在多个标段形成可复制的示范样板。据悉,平陆运河通航后,这些富有科技与汗水的示范基地将移交当地群众,让运河红利持续滋养沿线沃野。
荒芜山坳
诞生活力小镇
中午时分,平陆运河马道枢纽主题邮局渐渐热闹起来。这座由集装箱改造的绿色小屋里,工人们三三两两前来办理业务,有的领取包裹,有的选购当地特产,还有的准备给家人汇款……
主题邮局集寄递服务、金融业务和特产销售于一体,它的营业时间特意安排在午休时段和晚上,以方便工人们办理业务。自开业以来,主题邮局日均处理快递超600件,成为建设者们与亲朋好友传递情感的纽带。
走出邮局,眼前景象令人惊叹:分布式光伏电站、混凝土配送中心、钢筋模板加工配送中心、数字化管理中心等生产设施错落有致;理发店、医务室、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工人文化广场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座可容纳5000名建设者的“运河小镇”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既为建设者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又为他们打造了异乡的温馨港湾。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只是一个荒芜的山坳。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创造性地利用了两座山之间的天然凹地,通过科学规划消纳土石方636万立方米,填筑出一片崭新的平台,不仅建起了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更打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活社区。“运河小镇”的诞生,展现了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尊重自然、巧用自然的智慧。
“‘运河小镇’实行社区化管理,厚植人文关怀,切实提升建设者们的幸福感。”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工程管理部部长甘鹭表示,“运河小镇”各类基础设施采取“永临结合、一次建成”的方式,后期可直接与乡村振兴政策相结合,改造为地方产业园。这种前瞻性的规划理念,也为当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作中,甘鹭主要负责各类工程设计图纸的绘制和计算。“3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建设现场真是日新月异。”甘鹭深有感触地说,看着图纸里的线条一步步成为现实,心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难以言表。
如今,这座洋溢着奋斗精神的“运河小镇”,深深镌刻着新时代建设者的足迹,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建设者们以双手开凿通江达海的航道,更用智慧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记者手记
站在平陆运河畔,我触摸到了这片绿色奇迹的脉动。
昔日工程弃土,今日已成沃野蔗浪、生态长廊,甚至催生出一座“运河小镇”。在这里,建设者们是开凿运河的工匠,也是书写可持续发展篇章的诗人。
平陆运河,这项世纪工程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生态理念为墨,在八桂大地上生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展现出重大工程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创新实践。(记者韩沛 陈蕾 周婵娟/文 刘洲橦/图)
来源:南宁晚报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_广西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