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农业、菌业、养殖业“三业循环”
废物变资源,尚店镇“点废成金”
![]() |
尚店镇食用菌规模化种植开始于2015年,现共有128个大棚,每年约产1000万斤平菇。作为省内最大规模的平菇种植基地,尚店镇致力于栽培玉木耳、黑木耳、冬虫夏草等食用菌品种,同时克服土地限制,创造了金耳方舱、菌菇小院等菌菇培育新形式。
司洼村是尚店镇食用菌产业特色村,不仅有食用菌工厂化智能化菌种选育中心、厂房车间,还有自动化菌包生产基地、智能蘑菇方舱种植基地等,菌菇种植在这里实现了从育种到采收全产业链。
畜禽废物和植物秸秆,正是用作菌包的原材料。“我们这两条菌种生产线可以年消化秸秆、边角料近6万亩,综合利用禽畜粪污10万吨,车间每年生产近1万吨菌棒。”司洼村党支部书记祝维星告诉记者。
位于隔壁村的临清市犇鑫牧业养殖基地,运河黑牛正在悠闲地吃着饲料,身下铺的软铺料正是来自司洼村的旧菌棒。采摘使用过后的菌包,经过和粪便充分融合发酵后,又成了新的肥料。“我们养殖基地将这些肥料,无偿供给附近的粮食蔬菜种植户,或者是菌包生产企业,他们只需要自己过来拉就行。”临清市犇鑫牧业办公室主任马富民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尚店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4.8万亩耕地每年产生的秸秆总量约为5.06万吨,其中夏季的秸秆产量为1.84万吨,秋季玉米秸秆产量为3.22万吨。“植物秸秆粉碎后加入菌包,既减少了焚烧产生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也为菌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尚店镇党委副书记王连国告诉记者,而使用后的菌棒夹杂了牛粪便,更是天然的有机肥料,下地之后明显改善了土质,提升了地力,直接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升。
在尚店镇,这条农业循环产业链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村民和村集体的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农村大众报记者 郑希平
通讯员 汪寅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