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像司机而非工具 理想VLA司机大模型9月10日推送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拓荒牛·9小时前

在今年的成都国际车展上,理想汽车带来了全系车型的亮相——从家用市场的L系列,到旗舰MPV理想MEGA,再到近期开启交付的理想i8。但相比产品本身,更引人关注的是理想在智能驾驶上的新进展:VLA司机大模型即日起开启全国门店试驾,并将在9月10日面向全量用户推送。

从“算法”到“大模型”

如果说几年前行业的自动驾驶还停留在“依靠规则算法”的阶段,那么现在,理想的VLA司机大模型正在尝试走出一条更接近“人类思维”的路线。

VLA分别代表视觉(Vision)、语言(Language)和动作(Action)。这种架构设计的灵感来自人类学习新知识的方式——先感知,再理解,最后行动。理想希望借助这一大模型,突破过去算法在复杂场景下“死板、僵硬”的限制,让车辆能够具备推理、规划、记忆和迭代的能力。

从用户反馈来看,这种能力的差异化已经显现:更拟人的绕行、更顺滑的驾驶轨迹、更聪明的泊车体验,成为i8用户的三大直观感受。特别是泊车功能,使用率提升超过两倍,说明这不仅是“能用”,而是真正进入了“好用”的阶段。

这是辅助驾驶技术真正的价值,不停留于厂商PPT,而在于用户是否愿意每天打开使用。从理想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到,i8与VLA同步交付后,辅助驾驶的日均使用率提升了3倍,累计行驶里程渗透率增长2.2倍。更具体的案例是,有用户在单日完成超过770公里的VLA行驶,单次最长连续使用达到420公里。大模型驱动的辅助驾驶,让更多人愿意依赖它完成真实路况中的驾驶任务。

更像司机 而非工具

理想把VLA的能力划分为推理、规划、记忆、迭代四个层面。

• 推理能力:模拟人类的语言和认知方式去理解驾驶任务,而不仅仅是识别车道线和交通标志。

• 规划能力:让绕行、变道、并线的轨迹更接近人类司机的自然习惯。

• 记忆能力:记住用户的驾驶偏好,也能记住小区、商场停车场的路线。

• 迭代能力:通过强化学习在“世界模型”中加速进化,实现更快的性能提升。

这几方面的结合,让VLA不仅是“自动化工具”,更像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虚拟司机。理想方面预计,到明年同期,VLA的MPI(平均接管里程)将突破1000公里,这一数字若能实现,确实会在行业内形成领先优势。

辅助驾驶已成购车决策点

从宏观来看,理想汽车自2021年起坚持全栈自研,经历了算法驱动到大模型驱动的多次技术迭代。截止今年8月底,理想用户的辅助驾驶累计里程达到49亿公里,较去年增加了27亿公里。

更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中,随着端到端+VLM的内测推进,MPI从几十公里提升到220公里以上,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超过20倍的跃升。对用户来说,辅助驾驶已经从“尝鲜功能”逐渐变成了购车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在硬件方面,理想正在自研芯片,并采用软硬协同的设计思路,强调算力与算法的同步进化。据透露,该芯片预计明年将正式搭载在旗舰车型上。考虑到大模型在训练和推理过程中的算力消耗,这一环节的突破,对于保持性能迭代速度至关重要。

从车展现场的节奏可以看出,理想正在尝试把大模型与用户体验直接挂钩,这也让它在激烈的智能驾驶竞争中,形成了一种“先把用户绑上船,再不断升级体验”的路径。

过去几年,行业在智能驾驶上不断谈论“技术奇点”,但往往距离用户的日常使用还隔着距离。理想展示的VLA司机大模型,正在尝试缩短这种距离。它或许还不能被称为完全的“自动驾驶”,但已经让更多普通用户愿意每天去使用、去依赖。这一点,可能比任何技术参数更重要。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