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阳日报
□姚晏宏 徐淑霞 罗珊
当甲骨文“福”字为鸭蛋注入历史的厚重,当火龙果果汁“喜”字给饺子添上吉祥的寓意,牛屯镇的实践撕开了一个清晰的切口:乡土产业的突围之路,在于让寻常物产与文化基因深度融合。
文化不是产业的“装饰”,而是提质升级的“内核”。一枚鸭蛋从家庭作坊的腌制品变身为带有甲骨文符号的文创产品,溢价空间的提升背后,是地域文化赋予产品的情感附加值;一碗饺子从“皮薄馅大”的基本款,进化为带有吉祥字的“文化饺”,订单的增多印证了消费者对文化认同的渴求。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人们购买的早已不只是产品本身,而是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共鸣。
文化赋能绝非简单的符号叠加,而是一场从内到外的产业革命。为让甲骨文“福”字在蛋壳上尽显千年文化底蕴,企业联动专家筛选字体、攻克技术难关;为让果汁喷绘的汉字更显灵动,反复试验食材配色与书法风格。这种对文化细节的极致追求,倒逼生产流程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卖产品”转向“卖品牌”,让传统手艺在厚重文化的加持下焕发新生。
更重要的是,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动能。牛屯镇将“文化+产业”纳入系统规划,从产品设计到包装营销,从电商直播到非遗融合,构建起全链条的文化赋能体系。这一体系让文化不再是偶然的营销灵感,而成为贯穿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让乡土味道既能留住乡愁,又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乡土物产的突围,不是简单的规模与成本的比拼,而是看能否挖掘出独有的文化密码。牛屯镇那些被赋予文化内涵的鸭蛋与饺子告诉我们:当产品具有地域文化的DNA,产业的振兴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